九華山屬于北亞熱帶溫潤季風(fēng)氣候類型,其特點是:季風(fēng)明顯,四季分明,氣候溫和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夏雨集中,梅雨顯著。九華山山區(qū)氣候,既有北亞熱帶濕潤季風(fēng)氣候的總體特征,又有受山區(qū)海拔高度、地形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陰、涼、濕的山區(qū)氣候特點。獨特的地理氣候、環(huán)境造就了久負盛名的當(dāng)?shù)靥禺a(chǎn)。
石耳。俗稱石皮,為低等植物,性甘平無毒,能明目益精。九華山天臺、九子巖及其它巨巖上均有寄生,是高級綠色食品,產(chǎn)量不多,供不應(yīng)求。石耳具有清肺熱、養(yǎng)胃陰、滋腎水、益氣活血、補腦強心的功效。對肺熱咳嗽、肺燥干咳、胃腸有熱、便秘下血,頭暈耳鳴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冠心病、高血壓等均有良好的食療效果。對身體虛弱、病后體弱的滋補效果最佳。近代研究石耳有明顯抗癌作用。石耳非一般人能采,古有“采石耳的人死了未理”之說,可見采石耳是何等危險,所以石耳價格十分昂貴。
黃精。在九華山普遍生長,是多年生的百合科草本植物,又名“雞頭參”、“老虎姜”,多生長在陰濕山坡或溝谷兩側(cè),一枝多葉,葉短似竹,花綠白色,三至五朵集成傘狀,花梗下垂,根莖橫生,肥大肉質(zhì)。加工考究,一般經(jīng)九蒸九曬工序,通稱“九制黃精”。黃精加工成品,油潤、氣香、味甜,既可藥用,也可食用。具有補中益氣,除風(fēng)溫、安五臟、強筋骨、止寒熱、填精髓之功效,能補諸虛,久服神清氣爽,延年益壽之功效。相傳明代高僧海玉大師在九華山百歲宮山洞內(nèi)苦修,不進米飯,食黃精為生,終年110歲。唐代杜甫詩曰:“掃除白發(fā)黃精在,君看他年冰雪容。”
竹筍。俗名“竹萌”、“芽芽”。九華山盛產(chǎn)毛竹和元竹,冬春筍芽出土,山農(nóng)將部分不易成竹的筍芽采回,加工成筍干、筍尖、筍衣或筍片。竹筍味鮮可口,歷來為九華山名特產(chǎn)。今九華街大小商店銷售給旅游者的竹筍制品不僅品種多且數(shù)量大,極受歡迎。
冰姜。九華冰姜主要采用銅陵等地產(chǎn)的細嫩鮮姜,經(jīng)過清洗、刨片、漂、曬、拌糖、腋制等十幾道工序加工而成。九華冰姜甜辣可口,食之無渣,具有止咳化痰,開胃消食、法濕逐寒之功效,為饋贈親友和待客點心之佳品,從明代起,即為佛民貢品。
葛粉。九華山野生植物葛藤,根部富含淀粉,榨洗出白粉即為“葛粉”,其性涼、味甘,潔白如玉,清涼爽口,是夏季消暑的天然綠色食品。食法一般是先用少許涼水將葛粉拌勻后,再沖入開水即成,亦可以制成圓子、粉條等配菜烹飪。常食葛粉能清心明目,消火健身。為上等旅游保健食品。
九華佛茶。九華山名優(yōu)特產(chǎn)之一,這里的茶場海拔高度近千米,群峰相擁,松竹成林,飛泉潤谷,芳草吐香。這里所產(chǎn)的九華佛茶朝夕吸納高山霧露之滋潤,獨吮奇花異草之靈氣,湯色碧綠,回味甘爽。同時由于高山氣候之緣故,晝夜溫差大,而方圓百里人煙稀少,茶園無病蟲害,無農(nóng)藥和工業(yè)污染,是天然有機生態(tài)茶園。
話說金喬覺——金地藏的化身,從新羅國渡海來,入唐求法,吃盡千辛萬苦,才找到這仙氣悠悠的九華山。“袈裟借地”,得山主閔公讓和的施舍,將這九華九十九峰做了他的道場。那年春天,春雨連綿,一連半個多月,九華山沉浸在濃霧細雨之中。金地藏坐巖洞中,誦經(jīng)不歇。忽兒,隱隱聽到耳邊聽見起“辟叭、辟叭”的聲音,原來是茶籽,是新羅國王子金地藏來唐的前一天深夜,遭父王廢棄的母后,含淚將她親手采來的王家香茶籽,縫在金地藏的衣襟里的。來之不易,后來,金地藏將發(fā)了芽的茶籽取出,種在他禪修的南臺(神光嶺)向陽的山坡上。茶籽入土,日日見長。不出三月,竟長成一片郁郁蔥蔥的茶園,滿山飄香。(鄭斌)